都說母子連心,如今,這句俗語有了科學證明。記者2日獲悉,上海的專家們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母親和孩子互動時腦間同步動態(tài)變化的規(guī)律,并探究了這種同步與雙方關系、角色變化的關系。
這項最新研究成果在最新一期神經科學期刊Human Brain Mapping上發(fā)表。據了解,由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下稱: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等機構合作開展的研究,通過EEG(腦電波)雙腦同步記錄技術,探索了母親與孩子在不同角色下的雙腦同步模式。
據悉,在人類社會性互動中,母子交流尤為關鍵,不僅影響孩子的情感發(fā)展,還涉及復雜的神經機制。母親與孩子間的親子互動是動態(tài)且互惠的。在這種互動中,角色轉換是一個關鍵的動態(tài)特征,但背后的神經協同機制尚未被充分研究。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方面介紹,研究者們設計了一項角色控制的合作任務,通過EEG超掃描記錄的方法來探索母親和兒童在扮演不同角色時大腦互動的差異。據了解,EEG超掃描技術是一種新興的神經科學研究方法,它允許研究者同時記錄并比較兩個或多個個體在進行社會互動時的腦電活動。這項技術的核心在于揭示不同大腦之間在實時交流中的神經同步現象,即“大腦間同步”。
研究人員選取3-4歲的幼兒園兒童,其中半數與母親組成母子配對,另一半與陌生的女性實驗員組成配對。研究人員發(fā)現,在合作條件下,“母親—孩子組”的網絡密度和同步強度明顯高于“陌生人—孩子組”。
在研究中,當成人看孩子拼拼圖時,隨著互動程度的增加,theta頻段的雙腦網絡密度(IBD)逐步增加,同步強度(IBS)逐步增強;當孩子看成人拼拼圖時,這種隨著互動程度增加而雙腦同步增強的頻率轉移到了alpha。孩子與母親在theta頻段同步水平的增量與孩子的安全依戀得分顯著正相關。孩子與母親在alpha頻段同步水平的增量與母子功能失調互動(P-CDI)得分顯著負相關。
據悉,2022年,國家兒童醫(yī)學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揭牌成立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腦智發(fā)育平臺,目前已建立起行為與微表情觀察實驗室、虛擬現實實驗室、眼動實驗室、腦電實驗室等,以嬰幼兒、兒童與青少年為研究對象,以正常腦、神經發(fā)育性腦疾病及重大疾病腦作為研究重點,利用先進的腦成像—認知—行為多模態(tài)技術,開展臨床—基礎轉化的創(chuàng)新研究工作。未來,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腦智發(fā)育平臺,將進一步強化資源吸引力,努力加快獲得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標志性科研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