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曾是春秋時期,吳國和楚國的分界帶的第一道關口,后因盛產(chǎn)徽墨而建村。相傳南宋年間,詹姓在此建村時,天上一縷虹光射向此地,遂命名為“虹關村”。
曾經(jīng)的國道“徽饒古道”虹關,古橋流水,青石鋪路,靜幽而沉穩(wěn)。腳踩在凹凸不平的石板路面上,耳邊響起駝鈴聲,歲月在心間蕩漾。
記者 操園官
虹關村是明清時代享譽全國的制墨圣地,有“世間煙墨七分出徽州,徽州煙墨七分出虹關”之說。虹關村詹氏家族就是虹關古煙墨的代表:正是詹元秀(1627-1703)改良了原有工藝,使虹關煙墨成為文人墨客的鐘愛之品,如今在故宮博物院里就可以看到虹關詹氏墨品。目前村內(nèi)還尚存經(jīng)營徽墨的原始賬本,十分珍貴。古村內(nèi)的詹大有曾將徽墨銷往世界各國,將虹關墨歷史聲名遠揚,算是虹關村最輝煌時刻。
古道旁錯落有致的一間間明清建筑,跟皖南的古村落同屬徽派,為千年古村更添古韻。建筑多是墨業(yè)世家所建,至今古村內(nèi)還有很多保存較好的房屋,玉映堂、棣芳堂、玉鑒堂、禮和堂、繼志堂、務本堂、從是堂、詹大有祖居、光裕堂和六順堂等,數(shù)量不少。區(qū)別于古徽州建筑的“三雕”,虹關人還把墨模的雕刻藝術運用到了建筑藝術之中,這也給千年古村添加了獨特的亮點。虹關村里的明清建筑算是保存得比較好的,石板路穿村而過,路兩旁高墻深院的古民居,讓巷子顯得格外狹窄幽深。
虹關村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三面環(huán)山,一面朝水,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造就了村口的一棵樟樹屹立千年不倒。此樹獨木成林,樹高26米,胸徑3.4米,冠幅達3畝余,樹齡竟有1100多年。枝繁葉茂,氣勢磅礴,堪稱“江南第一樟”。
古村八成都姓詹,可以說整個古村就是詹姓聚居的一個大村落。古村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地方,據(jù)史料記載,古村里曾有一位巨人詹世釵,身高竟有十尺三寸(約3.19米)。當然這個數(shù)據(jù)略有水分,實際身高修正后大約為2.44米,比姚明還要高18公分,也算是奇人了。
清道光年間,古村里有“長人之家”,詹世釵的居所,就是如今的“玉映堂”,為明代建筑,后來詹世釵去了英國發(fā)展,再沒回來。目前婺源縣博物館里還珍藏著他的一雙鞋。
從明洪武到清乾隆的400年間,村里出過不少高官,如詹同、詹徽父子,在明洪武年間先后擔任吏部尚書;詹應甲,是乾隆南巡召試欽點的舉人,清嘉慶年間由宜昌府通判升任直隸州知府,死后林則徐親自為其撰寫了墓志銘。
虹關村山川俊秀,流水潺潺,古樸蒼勁的千年古樟,天際白云裊裊,好一幅田園畫卷,是畫家寫生的優(yōu)選地、實景圖。
村口有一座單孔石拱橋,叫通津橋,始建于南宋,長16米,寬4米,橋面青石板鋪路,橋身橫跨小溪,站在橋上可觀古村內(nèi)外美景。夕陽西下,天空還殘留落日余暉,橋下小溪潺潺而過,望著青山綠水,人們不禁沉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