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在墟上,瓷在城下”。在橫峰,有一座古窯公園,它地處縣城東部上窯口村,毗鄰岑山國家森林公園,園區(qū)環(huán)境秉承宋、明窯遺址特色與風貌,地上鑲著瓷片,墻上鑲著瓷器,路邊裝飾著瓷罐瓷瓶……房前屋后,盡是陶的身影、陶的點綴,那些錯落有致,造型各異的瓦罐,向來客訴說著一代又一代橫峰人與陶瓷的深厚情緣,成為橫峰地域特色的旅游新名片。
在橫峰古窯公園4000平方米的展館里,大圈足碟、青釉高足碗、青釉盞等展品靜靜地擺放在玻璃柜展臺里,幾絲裂綹,一處破損,無聲地吟唱著遠逝的歌謠。
橫峰窯,又稱興安窯。由于此地土質適合生產瓷器和陶器,明嘉靖三十九年,縣城一帶聚集眾多窯民,以燒窯制作陶器為生,取“興而安之”之意,置興安縣,歷經明清兩朝。建縣以前,這里“名橫峰鎮(zhèn),斯民以陶為業(yè),故名窯”,屬弋陽縣管轄。明邵伯悌在《興安縣志》修序中寫道:“興安,故橫峰窯,垠隸弋陽”。直到民國三年(1914年),才改為橫峰縣,不僅與城北之岑山別稱橫峰有關,更與歷史上一度興盛繁榮的橫峰窯有直接聯系。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明清盛極一時的橫峰窯,是華東一帶民間燒造碗碟罐甕的民窯,無數橫峰匠人潛心燒造,它們或精巧秀雅,或渾厚質樸,或繁復華麗,或樸雅實用,凝聚著古窯人靈巧與智慧,可登大雅之堂,也可入尋常人家。
在這里,可以聆聽講解,可以靜靜觀賞,沉浸在博大精深的陶瓷藝術中,感受泱泱浩瀚的陶瓷文明。在這里,還可以親身體驗成形、上釉、燒窯等陶藝制作過程,從手中的幾許殘片的線條花紋里讀出匠人們想通過其傳遞的圓滿夢想。
薛南 胡志健 本報記者 吳淑蘭 文/圖